查看原文
其他

首个地球微生物“社会关系”网络在浙大绘制!

浙大发布 2021-04-22


      单个微生物看不见、摸不着,但却无时不在、无处不在。但微生物的功能绝非“分解者”这么简单,影响到温室气体的、绿色生产的、人体健康的方方面面,其群落组成和功能具有极高的复杂性。


如何更好认识微生物的特性,过去科研人员常常在微观尺度挖掘其具体特性,但有时如同盲人摸象,只能看到局部。就像人类社会,光是知道一个人叫什么名字,是无法了解人类社会的全貌,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描述。



近日,浙江大学徐建明教授团队通过分析地球微生物组计划(Earth Microbiome Project)大数据,构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网络,通过对其“社会关系”的分析,首次揭示了地球多种环境中微生物组间的互联模式。


这项研究近日发表在微生物领域顶级期刊《微生物组》(Microbiome),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马斌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,徐建明教授为通讯作者,浙江大学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。


地球微生物组共存网络 (a) 及不同环境中的亚网络 (b)

 

用大数据“筛出”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


食物网通过捕食和被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生物相互作用网,类似地,在微生物群落中,不同微生物间存在着共生、寄生、捕食和竞争等相互作用形式。


厘清不同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复杂交互作用关系,具有两大挑战。一是超过95%的微生物无法人工培养,进而无法通过实验法一一甄别;二是上万种微生物之间存在几亿对相互关系,面对这样的海量数据根本无法通过传统的实验开展研究。


与此同时采用统一采样、测序、分析的全球最大标准化环境微生物组数据库的建立,为中外科学家研究确定了丰富的数据资源。


 浙大科研人员通过构建微生物生态网络算法建立一个“筛子”,筛出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。科研人员从大数据中找到微生物之间的规律,并通过这种规律构建起一套统计模型进而筛出相互规律。


由此,徐建明团队通过综合分析全球多种生存环境(土壤、植物、动物、水体等)中的微生物组数据,构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网络。“通过这张网络,我们对微生物的关系能够更看清,为进一步理解运行机制提供了前提。”

 

没有微生物 “社会”是一座孤岛

 

随着同一个生态系统内微生物关系的明确,浙大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跨界的互联表征。他们发现相同关系越多,连线越粗,也意味着有共同的相互作用。这就反应出不同生态系统之间,微生物关系与交往。


“这项研究告诉我们要从系统角度认识事物,加深了对地球微生物重要性和多样性的认识。”徐建明介绍,整体社会关系网络的相似性,反应潜在的交流的强度。土壤和淡水的关系,比土壤和咸水的关系要大。这很大程度上在于水的循环作用和影响程度。


地球微生物组中不同生境中的微生物组都有紧密联系,并可依据关联特征可划分为不同的子网络。根据子网络间的相似性,可进一步将子网络分成两组。值得注意的是,土壤微生物组与动物表面、动物肠道和淡水微生物组有密切关系,而植物、动物体表的微生物是连接两组子网络的桥梁。


马斌说,所有的微生物是相互关联的,不能割裂开来去理解。例如要知道肠道微生物组,其实也要研究环境对其的影响。“如果只是从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角度进行研究,有时候常常不能真正认识微生物组运行的内在机制。”

 

地球微生物组的互联特征

合作者包括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Jack A. Gilbert教授和Rob Knight教授、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研究员Janet K. Jansson、比利时鲁汶大学Karoline Faust教授等。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(41721001)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。


论文链接:

https://microbiomejournal.biomedcentral.com/articles/10.1186/s40168-020-00857-2







内容来源:浙大新闻办

文字记者:柯溢能 | 图片由课题组提供

本文编辑:杨苗婧

责任编辑:杨金


热门内容


👇👇👇


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来浙大调研

中国青年报:习书记给我们讲述“浙江精神”、鼓励我们要多尝试学科交叉研究

媒体聚焦:浙大把云冈石窟“搬到”艺博馆!

浙江大学社会创新创业高峰论坛暨绿色浙江二十周年公益盛典举行

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达成战略合作

浙江大学第十二届“蒲公英”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举行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